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

蓋房子的基礎--股票與ETF(2024/03/20 重編)

抬頭:喵英817萬票贏了啊嘶嘶嘶=w=
空你機挖,又到了肥宅碎碎念時間。這周末剛剛好是總統大選,肥宅回家整理都是當天北高來回,原本想說這周跳過不寫因為有點累+頭有點痛...但一周寫一篇固定的東西養成習慣可以幫助思考,所以吃了ルルアタック之後繼續寫財經豆知識。
(2024/03/20補充一些入門知識)

純抱怨:身為高雄人真的非常不爽,你們製造出來的麻煩後面還要連投兩次來收拾,不想投綠當初不會投蘇盈貴逆?如果只覺得不會當選就不投第三個,那也不過就是兩黨一樣爛票投KMT獨立思考個屁。

投資是為了應對通膨


雖然2019年報講到了政治跟經濟是一體的,看錢的走向首先也要看有沒有站對邊!
但這邊是講理財相關的豆知識,還是先拉回投資理財。首先,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用錢目標,也許是一兩年後的旅遊基金、準備買房子、替下一代存教育錢、買一台MiniCopper把妹(紅色車身白色車頂)為了老年退休開妹抖店...etc

而辛勤工作下來只單純的把薪資餘下的部分存在銀行,領著銀行給的利息(1.1%或更低)好像又哪裡怪怪的,尤其是最後一個"老年"生活更是三條線,心裡會有這樣的不安來自於現實上非常有感的買東西越來越貴。

先不論第十重"油電雙掌"這種政策的特殊性來說,從經濟面的開發中國家-已開發國家來說物價越來越高是很正常的,像日本那樣停滯到偶爾還通縮反而才是詭異事件(而2024的現在連日本都在通貨膨脹,2022年底~2024去了三趟有感)。畢竟勞工加薪、資本擴張投資會造成貨幣越來越多,通常各國對於穩定的小幅度通貨膨脹來說視為經濟活絡的現象。

但這對於受薪族來說會造成一個麻煩:前面提的單純把薪資剩餘放在銀行領取低於1.1%的利息,顯然要對應目前CPI 1.13%的漲幅只會讓戶頭的數字消費力越來越弱(錢越來越薄的道理),這樣離老年任挑妹抖的機會越來越低了!!所以在標題才會寫著投資是應對未來通膨的可能性,而如何找尋使用的工具則全憑風險目標。


這內裝真香

股票只是工具

股票的定義就直接用台灣證券交易所的解釋,覺得饒舌嗎?簡單來說"假設"你有朋友,並且開公司(斷句沒有錯):他想找你一起出錢,一人一半感情不會散,並約好把公司50%所有權給你;但口說無憑總是要有個憑據,股票就是這個憑據。

上市上櫃的公司都會在"交易所"上面公開交易股票,以台灣來說就是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與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上櫃)。想要買賣股票的話,首先你得去到證券商(券商)開戶。肥宅從學生時代就被老爸抓去開戶學習(?),出社會之後也陸續去開了富邦跟永豐(我沒有推薦,只是這是我在用的);再次提醒,這邊指的是"證券商"。每個證券商的分公司都有搭配的銀行分行,稱之為"交割戶",買了股票後T+2天會在這個戶頭扣錢。所以原則上去開戶到結束會有一個券商戶頭+銀行戶頭

之所以說是原則上,因為若你開的券商分公司指定的銀行分行,剛好你手上有該銀行戶頭但不是該分行時(例如他指定A銀行的1號分行,但你手上有A銀行的2號分行的銀行戶),也可以設成交割戶的(但每家券商分公司可能會有不同規定,最好先問一下,我記得有些就真的是綁定需要該分行)。另外提醒,設成交割戶的話,銀行給的利息會比較低,通常如果開網路銀行高利活存就能閃過這個問題。

有關股價, 大部分的價格波動來自於你買我賣的市場供需:你覺得這個價格太貴不要不要,我覺得這價格合理就50收。如果覺得這種次級市場的買進賣出不合口味,就想要第一次啊嘶的可以去抽股票。

首次公開募股(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是公司在證券市場或是櫃買中心要上市上櫃募資,投資人可以進行申購,由於是用抽籤的方式不是人人有獎所以俗稱抽股票。現在網路下單很方便了,用券商的手機APP按一下繳個20元就可以驗血統(?) 但要記得因為有"預扣款日",建議前一天就在帳戶裡存進足夠的錢。如果成功獲得歐洲人證明(有抽中的話),在撥券日就會得到股票且可進行交易。

去年年底最夯的就是抽和潤這張SSR,肥宅經過本次驗血證實是非洲血統。不過肥宅跟肥宅老爸都很非洲,好像從十幾年前到現在都沒有抽中過半隻。

至於問明牌什麼的,這裡只是心得區,所以問我買什麼好我一率回答全部歐印(反正不是我的錢)。買股票選標的這種事如果講講自己買什麼OK,如果要分析推薦可是要考牌的!包含代操也是!!大家請勿觸法。

再次提醒新手記得台灣股票交易是T+2(通常是T+2 10:00之前完成交割),請務必記得在買完股票的兩天內確保交割戶(跟證券商約定的扣款銀行戶頭)要有足夠的金錢!!違約交割是非常嚴重的事情,聯徵系統會讓所有證券商都看到此人有違約紀錄,券商可以拒絕有紀錄的客戶買賣股票與申購股票。

ETF成為新寵但知道在幹嘛嗎


現在ETF真的可以說是耳熟能詳的寵兒,於是越來越多原本對股票發表意見的名嘴也開始滿嘴ETF策略、ETF被動、ETF過熱布拉布拉的...但有不少錯誤觀念,只要把ETF名稱攤開來看就知道其實這不困難。 

ETF全名是Exchange-Traded Fund: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That's all(證交所翻譯為指數股票型基金,但我覺得有點偏離原意)。所以ETF原理跟一般在銀行買的基金是一樣的,可以跟發行商買(這樣就像開放式基金),或者像大部分人是在證券市場上交易(像封閉式基金),最常見的誤解有底下兩個:

1.投資ETF是被動投資
所以證交所翻譯成指數股票型基金並不理想,ETF原意就只是指在交易所交易的共同基金,只是一開始各家金融機構都推出追蹤指數型的Fund。在美國目前已經有不追蹤指數,由基金經理人主動管理的ETF,例如PIMCO的BOND(PIMCO Active Bond Exchange-Traded Fund)、Vanguard的VFQY(U.S. Quality Factor ETF, 我想柏格還在世的話應該不會贊同Vanguard發行這玩意)...etc 根據etfdb.com的統計,目前有284隻主動型ETF

2.ETF過熱會使股票助漲助跌大起大落
這個問題就是不了解到前面所說的兩種交易方式--跟發行商申購與在證券市場交易。ETF很熱,大家都把錢拿去買ETF...但大部分的熱絡交易發生在你跟我之間互換ETF的股份(次級市場交易),實際上ETF並不會因為你我的交易而去買實際的股票。至於跟發行商申購...我怎麼從來沒聽到因為一大堆投資人申購某檔基金導致股票市場助漲助跌?ETF跟發行商申購這件事與在銀行或投信買基金是一模一樣的事情啊!綠角有一篇ETF照妖鏡就講得很清楚了。

ETF的交易完全跟股票相同,在台灣一樣是T+2,在前面講的原則一切適用。我個人喜歡買美國的ETF的原因是因為1. Vanguard不開放外國人買它的共同基金 2.內扣成本非常低廉 作為長期投資來說,成本也是會隨複利越來越可怕的!

至於想在台灣市場投資的新手ETF也相當適合,除了它是含有一籃子股票、追蹤指數可以降低非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大家都閃不掉啦!) 手續費比起一般基金來說真的是非常低廉(手續費0.1425%+證交稅0.1%=0.2425%,一張0050(97300元,1/10收盤價)交易一次才收236元,你去銀行問問看一般基金同樣買97300元要收多少就知道我說啥)。其他的話請參照網誌右邊的"益我良多的財經知識站",這些都是肥宅精選的知識網站可以學到很多ETF的知識。

肥宅老年的F1輪椅競速基金都靠你們惹

最後常態性的警告標語:

警示語:  ”肥宅資本”為本人獨資的搞笑虛構自以為是私募基金。 此文僅為分享,與美國券商與基金與公司無任何利益往來,也並不應該視為招攬等情事,資料為這些公司官網而來,肥宅不保證正確性。投資人看完文後投資這些基金或股票應對自己的選擇負全部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