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25萬與3萬-肥宅也要跟風蹭熱(2020 WW42)

抬頭:徵不到複委託的奈米戶
空你機挖,又到了肥宅碎碎念時間。最近剛好同事提到複委託,想想肥宅雖然把主力放在FT,但也想分散一部分的錢在複委託上免得自己不小心掛了,老爸可以很快處理。於是就去Broker版想徵一個富邦的(因為本來台股都在富邦操作,所以不想增加新的戶頭嫌麻煩),但可能台股現在成交量夠大,所以沒有人想做這塊吧!(不過有加低消條件,原本的費用實在太高了)站內信收了三四家證券結果就是沒有想要的XD" 肥宅又沒有註記說要黑絲大奶怎麼這麼難徵!
然後iPhone12出了,看了12 Mini的規格覺得滿適合的,肥宅一直都喜歡小一點的手機放進牛仔褲才不會卡卡的,果然叫做Mini的都很對肥宅口味!!


蹭熱度


最近最熱門的就是3萬與25萬的文章了,但Dcard已經有起底寫這種文章的人背景(Dcard連結),看起來也是拿PTT文章來改的。肥宅一直以為PTT說的財富自由就是吃布丁不舔掀蓋直接丟掉、麥當勞都單點薯條還加大、沐浴乳用到最後不加水稀釋這種玩笑話只是玩笑梗,應該不會有人當真......但是還真的有人拿來參考就有點誇張了XD
肥宅在FB上有寫那篇文章的邏輯換成日常生活物大概是這樣:
1. 光動能跟Casio MQ-24都是戴在手上所以是一樣的東西,只是舒服不是快樂。
2. Benz跟納XX一樣都加汽油、5000公里也要保養、都是四個輪子所以是一樣的,只是舒服不是快樂。(加了XX免得被告)
3. 阿魯跟Vino一樣兩個輪子一樣載人所以差不多,只是舒服不是快樂。
4. iPhone12跟3310都是電話所以差不多,只是舒服不是快樂。
5. 雞排妹和純愛杯,只是舒服不是快樂(咦?)<--柏鋒貢獻的,更好懂(?)

套成這樣相信就不會有人轉文了,很明顯偏離常識。肥宅後面寫的心得讓同事誤會是不是有人惹肥宅森77所以才做出這樣的評論,如下:
"煩惱有很多層次、舒服有很多層次、獲得快樂也有很多層次。用0跟1去做區別在CPU裡做得到,但這不是人類精神面。更多的財政餘裕可以讓人有更多的選擇,去選擇舒適程度與帶來的快樂..."更多的選擇性"與只有"選與不選"不是同一件事。"

除了非常識外,是因為這篇文對於尚未建立理財、經濟概念的年輕朋友具有危險性,同時也缺乏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又要請出這個圖了,肥宅是專科上經濟學時教到的。圖來自Wiki的馬斯洛條目

1. 淡化社會階層不同面臨的風險承受度不同。
標顏色那段寫的時候有點猶豫,因為寫"階級"兩個字會被當成像種性制度一樣無法翻身的玩意有被出征的可能性,採用"社會階層"的概念會比較好。
當碰到自己失業、住院或是家中有什麼臨時需要處理的狀況,就會切切實實的知道差距在哪裡。簡單來說,高月薪者可承受的風險容許值較高(如果不要做些奇怪的事情的話),失業需要自掏腰包生活費、住院需要付住院費而且無法工作、如果是家人住院可能還要付看護錢不然也是得自己來(自身的例子就已經在之前文章提過了,文章連結)。單單以煩惱差不多或者只是過得比較舒服帶過,而不考慮減少風險發生時帶來的痛苦,這是很危險的想法。
這也讓肥宅想到一件自己周邊的經驗,通常在3~4萬受薪階級會有不少比率把錢放在儲蓄險(正式名稱是養老保險、還本保險、增額型壽險之類的)中,而不是股票或股票型基金中。這是因為避免損失的保守心態,但實際上通膨可不會這麼輕易的放過大家,而可預期的低報酬也自然不會有太多資產的成長。從承受風險換取資產成長機會來說,顯然高薪者還是佔據這方面的優勢。


2. 忽略需求層次理論
這是一般人都會有的狀況。從金字塔圖就可以看的出來,第一層的生理需要包含了食物、呼吸、水、睡眠、%%%等等基礎的生物需求,而在往上各層是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要受尊重自我成就。通常滿足一層後就會往上去追求目標,但那篇所說的差異都停留在第一層(UberEat一個人一次叫500、麥當勞點大薯吃一半、星巴克直接買150不在乎買一送一),彷彿高薪者只是多了消費不疼甚至浪費,而眼界只觀察在第一層是很奇怪的事情。為什麼不是看25萬的人有餘裕為了某個以前學生時期沒達到的夢想而奮鬥?為什麼不看這些高薪工程師能更注重自己的健康(例如什麼低脂高蛋白啦、健身房啦、假日出遊啦....),這些事情難道不會成為快樂的一環嗎?例如達成夢想、單純的健檢紅字變少或者在健身房看運動內衣妹子之類的(?)。所以這也是第二個危險性,因為論點消滅了年輕人其未來性與塑造性。

3. 機會與選擇性
進入了社會之後,會被不少事情困住,也會失去熱情。但高薪與低薪者都會碰到相同的事,過了三五年存下的錢數字卻是大不同(前提,理財狀況相同)。雖然談錢非常俗氣,不過這時候有餘裕的、能夠"暫時"拋開現狀的、去追求自我實現的人是哪一個,有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
無法藉由這種方式享受快樂的,只有本來就很有的人,因為已經麻痺了所以感受不到差別。而且整天被房租與日常生活支出追著跑,他所存在的機會與選擇性只有0跟1、有跟沒有。

肥宅一直存著這張圖提醒自己。這是念碩士前,學歷只有專科(五專有同等學力的方式可以考碩士),當時經濟不景氣(正值2008金融海嘯後兩年,所有都在復甦中)而需要一份工作養自己,所以去當產線OP。紅色框本薪略超過當時最低薪資18000,剩下的當然就是靠黃色框加一的70小時與誤餐費加上去囉!因為時間都給了工作、薪水也就這麼回事下,選擇性是十分受限的;最後當然靠著沒什麼支出存下來的錢,辭了職繳學費念書去。
不過離題一下:產線OP工作門檻低(看得懂英文字母跟簡單單字)、單純、很省錢,臨時缺錢可以去試試看(例如現金只能維持一個月的那種缺,之前ASE產線OP上班日支出只有通勤費跟早餐,午餐跟晚餐都刷員工卡從薪水裡扣一餐30不用馬上拿錢出來,做二加一休一每天12小時,你也沒連假可以花錢)。
所以出現第三個危險性:把事情看作0跟1的絕對,而忽略多重選擇的重要性。越多的選擇才會有越多的可能,人的終點都是死亡,但在活著的時候應該試著讓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選擇性,然後等待運氣XD

雖然一開始就是偽議題,但突然覺得可以寫這麼多廢字真的該讚賞一下自己,等等只好吃鹽酥雞了。

最後常態性的警告標語:
警示語:  ”肥宅資本”為本人獨資的搞笑虛構自以為是私募基金。 此文僅為分享,與美國券商與基金與公司無任何利益往來,也並不應該視為招攬等情事,資料為這些公司官網而來,肥宅不保證正確性。投資人看完文後投資這些基金或股票應對自己的選擇負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