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債券ETF課後心得(原文於FB 2017/06/25)

這堂課妖獸讚----- By 肥宅學員

三小時的課,前面一個半小時是李柏鋒兄(CFP版:Leepofeng)主講。但與其說是債券ETF的課,實際上是一個包含資產分配、被動投資、ETF、債券的課程,所以我認為對於剛接觸投資的人也非常適合,債券ETF的部分反而是後面一個半小時的元大分析師講得比較多。其實我很訝異,課堂中的聽講族群年輕人與退休族(包含菜籃族)大約一半一半,顯見ETF這個商品對於任何投資族都有十足的吸引力:低成本、被動投資。

上課筆記。沒錯我字就是超醜,國小以來我打鍵盤比用筆來的多。


上課心得

肥宅認為柏鋒兄在整場演講中想表達的不止於這個主題,因為就課堂的其他人提出的問題,還是有很多人希望能做到適時進出,例如什麼時候投資債券”最適宜”。但柏鋒兄所提的是定期定額(值)或單筆直接參與市場,使用低成本的被動追蹤工具去避免選股選市,並以資產分配的角度來規避市場的風險。課堂上舉巴菲特給投資人的信以及他理想的遺產分配角度來讓ETF被動追蹤的理念擴展到學員中,但這樣的作法其實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到處都有理專、投顧分析師告訴大家投資要努力,研究技術、線型、抓高低點適時進出(尤其是商X周刊、近視、地上等等商業誌)。

個人認為努力本身是正確的,但這些人所說的努力方向是有問題的。以共同基金與ETF來說,你的努力應該是看那厚厚的一本公開說明書與月報弄懂這包裡面裝的是什麼、有什麼成本、追蹤什麼指數、財產配置,而不是努力看別人的想法說這個好棒棒;如果真的想拚股票,更該留意這間公司的體質與”做些什麼”、管理層的好壞、產業面等等,而且是鑽研枯躁乏味的數據而非大師的人云亦云。另外多看點書籍,不是什麼十年讓你退休的書(十年讓你從市場畢業比較可能.....),我指的是像投資金律、投資進化論這種論原理或者是一些以故事敘述過往市場發生事情的書(這會告訴你市場沒有新鮮事,只有你沒讀過的歷史)。

其實這一頁道出所有投資人最難達成的事情

後面的債券ETF介紹主要是讓元大的人來做介紹,元大今年把美國20年公債與7-10年公債的ETF都包出來。以這兩者來說,由於將債券ETF定位在保護部位,波動性質較大的20年公債或者是正向兩倍反向一倍這種已經是投機工具對我來說敬謝不敏, 00697B會比較適合放入我自己的籃子裡(不過我自己也有BIV的部位,屬於公債+投資級公司債混合)。在台灣可能感受不到,但其實債市規模大於股市,而且交易上常常用議價方式取得或者在券商以價差方式購得,所以相較下選擇債券ETF會比直接去券商買來的輕鬆些。
這讓我想到衍生出來的問題是ETF越出越多,大部分的ETF是被動性質(如果有理專說ETF全是被動的話他後面的話你都可以不用聽了。可查詢PIMCO的BOND,不過它的Fee的確很便宜)。但有很多ETF被動追蹤或複製的指數本身具有相當大的主動策略(我用來取代美國大型股投資的VIG就是典型),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類Smart Beta是好是壞先不提但已經偏離當初製作指數型ETF的簡單本意,想投資這方面就如前所述還是得好好檢查這鍋咖哩裡面放的是馬鈴薯洋蔥紅蘿蔔還是只有碎肉咖哩.....雖然現在被動投資似乎有不少的主流音量(先不談追蹤指數的主動或被動策略),但我相信未來如果發生熊市或系統性風險大家一定會忘光光重回主動型基金或自我選股懷抱,然後相信某些因為倖存者偏差而沒在市場畢業的”大師”。

課後的Free Talk

下課後的一些討論很不錯,也跟柏鋒兄交換了不少意見。這邊很有趣的是有學員問了特別股的投資還有在PTT上面提到的封閉型優先股基金(印象中是PFD),我心裡想的是這位學員難道跟我一樣在某間魚翅銀行開戶所以才收到理專推薦某一檔特別股基金嗎XDD?特別股由於一直不在我的投資考量之內,所以還需要看更多的資料才知道箇中奧妙,整體來說我會將配置工具放在股票與債券ETF為主,頂多加一點點房地產REITs。
在離開時於電梯碰到一對看起來像是退休族的夫婦,聊了幾句。先問我這麼年輕怎麼會來聽這些?美國券商開戶是要飛過去開嗎?是本科學這個嗎?怎麼會有這些知識?我笑笑地說現在網路很方便,很多知識都可以上網跟看書取得。
我是個矛盾的人,我有55%是主動投資人而剩下的45%是被動投資者---by 肥宅
最後常態性的警告標語:
警示語:  ”肥宅資本”為本人獨資的搞笑虛構自以為是私募基金。 此文僅為分享,與美國券商與基金與公司無任何利益往來,也並不應該視為招攬等情事,資料為這些公司官網而來,肥宅不保證正確性。投資人看完文後投資這些基金或股票應對自己的選擇負全部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